走进新疆丨天山(哈密南)换流站:“疆电外送”大门从这里开启
哈密,维语中意为“大门”。忆往昔,驼铃声声,帆影幢幢,中国的古代文明由这个“西域襟喉”走向西方;抚今朝,蜿蜒徐行的驼队已化为根根高耸的线塔,九桅十二帆的宝船也被经济高效的电网工程所取代,新疆丰富的资源被转化为电能,从这个“中原门户”输送到华中腹地。
9月20日清晨,记者站在天山(哈密南)换流站向东远眺,哈密南—郑州±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以下简称“哈郑工程”)在晨光中如巨龙转身,扭动着强劲的脊梁向远处延伸。仿佛看到,一个庞大的资源宝库在脚下打开了 “疆电外送”之门,强劲的电流在头顶的条条电缆中漫卷奔流,不仅浸润着新疆大地,还将慷慨而恢弘地灌溉远方。
踏进天山(哈密南)换流站,记者第一时间感受到的就是它的巨大,这不是资料介绍上简单的占地289000平方米所能表现出的震撼。高耸入云的避雷针、大气壮观的换流变,以及在阳光下泛着明亮金属光泽的换流阀,都体现着这座特高压换流站的不凡。电流在这里升压、换流,幻化成更轻捷矫健的800千伏直流电,再通过线缆的快车道外送。
天山 (哈密南)换流站值班员康超向记者介绍“换流站之大,自然有它大的道理。”该换流站是哈郑工程的送端站,与之前的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相比,哈郑工程输送容量更大、送电距离更远、技术水平更先进,创造了世界直流输电技术应用新高度。
沿着站内道路行走,一路经过交流场、直流换流站、联络变等区域,记者发现,高效运作的冷却风扇上印着 “特变电工”、白色巨大的电抗器上有“北京电力设备总厂”的字样……
该换流站当值班长张维宁说
哈郑工程设备国产化率达到80%以上,有效推动了特高压直流输电技术升级以及装备制造业跨越式发展。
该工程攻克了直流电流进一步提升带来的主设备制造、电气和机械应力、温升散热和大件运输等一系列关键技术,突破了西北地区高温严寒、大温差、大风沙等严酷环境条件下的安全可靠性难题,解决了风电打捆火电送出的系统稳定和电压控制问题。从2012年7月换流站工程开工建设,到2014年1月全线正式投运,国家电网建设者们仅用不到20个月的时间,优质高效地完成了该精品工程。
实现多赢的能源大通道天山 (哈密南)换流站换流变广场一边,当值的负责人刘征和他的工友正在对控制系统进行每日例行检查。刘征告诉记者,他现在还在加紧编写作业指导书,为10月份即将到来的全站年检作准备。在运维人员的精心维护下,自2014年1月27日投运至2014年底,哈郑工程已累计外送电量达133.176亿千瓦时,相当于外输原煤500万吨。
据悉,哈密地区煤炭资源储量大、煤质好、埋藏浅、分布集中,同时还是我国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之一,是不可多得的可同时大规模发展煤电和风电、光伏等清洁能源的大型能源基地。而河南是我国人口第一大省,人均煤炭保有储量仅为全国平均水平1/3,煤炭资源接续能力不足,2010年已由煤炭净调出省转为净调入省。据国网公司预计,2015年河南电网最大负荷将达6270万千瓦,需要省外支援1430万千瓦。
作为国家实施“疆电外送”战略的第一个特高压输电工程,哈郑工程从天山(哈密南)换流站起始,途经新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6省(区)后,将新疆的风、火、光电“打捆”后送到2192千米之外的河南郑州换流站。它将新疆哈密地区丰富的煤炭和风能资源就地转化成电力输送到华中地区,不仅有利于提高新疆自身发展能力,而且有助于解决华中区域煤电运矛盾,缓解华中电力紧张状况,是实现社会、经济、环境效益多赢的能源大通道。
- 上一篇:配电网改造典型丨青岛构建现代化互动灵活配电网 [2015/10/16]
- 下一篇:对话丨陈宏钟:“六个电”服务建设新江苏 [2015/1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