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能源工作年终专稿丨供给革命蹄疾步稳(三)
“供给革命是基础。有什么样的能源供给,就决定了有什么样的能源消费。”深刻体味国家能源局局长努尔·白克力的讲话,在供给侧发力,坚持多元发展,正是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意义所在。
突围,突破,突变。国家能源局以主动作为的担当,促成上下联动的局面;靠蹄疾步稳的推进,激起千帆竞发的热潮。能源供给革命部署在一项项革故之举中涌起,能源供给革命行动在一项项鼎新之措中展开。
煤和电,作为现代城市运行的动力之源,在见证伟大巨变的喜悦之时,也承受着环境污染的痛苦呻吟。在一座座矿山、一座座高炉将经济推上金字塔尖同时,也为中华大地带来了大气污染、环境压力等诸多问题。
如果说2014年开始施行的 《煤电节能减排升级与改造行动计划 (2014~2020年)》,为煤电清洁化利用升级版拉开了序幕。那么,去年《2015年电力行业淘汰落后产能目标任务的通知》的发布,则意味着全国煤电企业大规模超低排放改造行动的鼓点已经密集敲响。
深冬的杭州湾乍浦港,天朗气清。近处的卸煤码头上,三台巨大的红色卸船机格外醒目,抓斗正繁忙地将煤从泊岸的运煤船上卸载到密封的输送带中。2015年12月28日,是浙能嘉兴发电厂完成超低排放改造后安全运行的第576天。2014年5月30日,国内首套燃煤机组烟气超低排放装置在该厂8号机组率先投入满负荷运行。乍浦港空气环境的变化,正是新时期煤电清洁化利用的缩影。
减排标准在煤电企业头顶划了一道红线,国家能源局各级派出机构科学推进改造工作,强化监督管理。今年以来,共淘汰落后火电机组423万千瓦,其中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区域占38%;淘汰落后煤矿超过1000处、产能超过7000万吨。
国家能源局结合各地实际统筹制定环保电价、排污权交易、发电利用小时数等支持政策,充分调动企业的积极性。环环相扣的推进链条,保障清洁煤电举措落实落地。中东部一些煤电企业在政策护航之下,开始探路天然气标准的超低排放路线,并已抢先取得实效。2015年共安排节能改造容量1.8亿千瓦,超低排放改造容量7847万千瓦。
在我国资源供需格局中,横亘着一道亟待逾越的煤电运综合难题。国家能源局出好招、落对子,通过加快重点输电通道建设完美破题。目前大气污染防治12条重点输电通道已全部开工建设。核准准东至皖南±1100千伏、酒泉至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工程,促进西部能源资源开发及可再生能源消纳。
每个重要时间节点背后,都蕴藏着一段大历史。它不仅连接过去与未来,也将现在标注成意味深长的瞬间。
2015年5月7日,我国三代自主核电品牌 “华龙一号”全球示范工程第一台机组──中核集团福清核电5号机组核岛底板浇筑第一罐混凝土,机组正式开工建设,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世界核电第一阵营。
仿佛是一种象征,“华龙一号”激情诠释着2015年这个对于核电来说具有特殊意义的年份。这一年,是我国核电重启后承前启后的重要一年。
走过春华,迎来秋实。2015年,国家能源局坚持安全发展核电的方针政策,全面加强核电安全管理,加快提升核电技术研究创新能力,实现了核电投运的丰收之年、二代核电的收官之年和自主三代核电的开工之年。
全年并网核电机组8台、820万千瓦,是历史上并网发电数量最多的一年;全国在运核电机组达到2550万千瓦,在建及已核准机组3203万千瓦,在建规模居世界第一。AP1000主泵通过国家核安全主管部门评审,AP1000核电依托项目设备问题全部解决。核电重大专项顺利推进CAP1400示范工程已具备开工条件。
能源供给革命只争朝夕,法制建设必须快步追上,护佑同行。过去一年,国家能源局牵头编制 《核电管理条例》,并已上报国务院法制办。该条例的出台将有利于在法律上明确核电发展的战略地位,厘清核电发展的诸多法律关系,促进 我国核电安全、可持续和规模化发展。
能源发展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这个有机整体不仅体现在全国能源资源开发布局的协调有序上,也体现在煤、电、油、气等各类能源的协调发展上。
驾驭大漠长风,舞动波涛骇浪,采集金色阳光。2015年,国家能源局大力推进可再生能源发展,大道行思,革故鼎新;切实解决弃风、弃光、弃水问题,履机乘变,奋发有为。
翻开努尔·白克力2015年的国内调研行程,可再生能源工作成为贯穿全年的一大主题:
-
5月初,赴安徽开展光伏扶贫和新能源开发利用专题调研;
-
5月中旬实地调研了澜沧江流域糯扎渡和景洪水电站,以及保山市中小水电开发和地方电网建设运营情况;
-
11月前往宁夏、甘肃考察当地光伏采暖工作、光伏农业扶贫项目、生物能源垃圾处理以及太阳能光热示范装置……过去一年,国家能源主管部门不懈的脚步丈量着我国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每一步,将能源供给革命推向纵深。
距离北京200多公里的河北省张家口,朔风野大。一排排洁白的风机有力转动着叶片,连成一片的湛蓝色的太阳能光伏板在阳光下熠熠发光。与之结伴而立的,是铁塔银线架起的一条条输电线路,将大自然的馈赠转换成清洁的电力输送至京津等地区,带动京津冀能源结构转型。
这一年,在我国广袤的大地上,澎湃的电力无远弗届,给每个角落都注入了绿色动力。数据是最有力的见证,截至2015年底,我国水电、风电、光伏发电装机分别达到3.2亿千瓦、1.2亿千瓦、4300万千瓦,可再生能源发电总装机达到4.8亿千瓦。
国内应用市场的迅速启动和蓬勃发展,与国家能源局对可再生能源产业的鼎力支持密不可分。直面可再生能源消纳困境,国家能源局从实际出发,开出一剂剂破除顽瘴痼疾的良方佳药。一项项产业文件的出台,表面看促成了装机总量变化,背后却是推动一个产业质变过程的力量。
-
水电方面,核准乌东德、苏洼龙、双江口等一批重大水电项目。
-
风电方面,安排“十二五”第五批项目计划3400万千瓦;风电开发布局进一步优化,中东部和南方地区建设的风电项目占65%以上。
-
太阳能发电方面,下达光伏发电建设规模2410万千瓦;完成太阳能热发电场址普查工作,启动太阳能热发电示范项目建设;启动光伏领跑者计划。
-
生物质发电方面,研究制定生物天然气产业标准和环保标准,推进生物天然气产业化,新增生物天然气利用量5亿立方米;启动生物质成型燃料锅炉供热示范项目,新增利用量100万吨。
(责任编辑:王怡然)
- 上一篇:市场丨2015年业绩缓缓揭开面纱 五大发电或少赚逾500亿 [2016/1/21]
- 下一篇:国家能源工作年终专稿丨消费革命转型升级 (二) [2016/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