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行业新闻

关注丨就因“电磁辐射” 河南三分之一变电站都难落地?

2016/10/9 17:56:20      点击:

 ▶一边是有电用不上,居民焦急万分;一边是变电站落地难,有电送不出去。这种看似不可能发生的情况,不但在我省多个城市上演,而且愈演愈烈,让变电站落地变得越来越难。


  ▶变电站落地到底有多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采取什么措施才能逐渐解决这一难题?9月26日至28日,东方今报记者对此进行了调查。

  


  一边是变电站难落地 一边是有电用不上


  ◎郑州:施工单位六进六出,双方打起了“拉锯战”


  9月26日下午,记者在郑州市秦岭路与伊河路交叉口东北角看到一大片荒地被围墙围起来,大门紧锁。如果居民没有阻止施工,规划中的桐柏路变电站应该已经建成投用了。


  原来,该项目自2013年进行规划公示后,就遭到了附近居民阻挠。此后,郑州供电公司、绿东村街道办事处及所辖社区的工作人员,多次入户走访,还专门举行过由多方参加的讨论会,但最终不欢而散。


  “变电站有辐射,对我们的健康不利,当然要反对。”采访现场,一位张姓居民说。


  而郑州供电公司基建部有关负责人说,变电站围墙距离最近的居民楼43米,这比规定的安全距离还多出3米。“无论是规划,还是环评,各方面都符合规定,居民就是不让建。两年多来,我们六进六出工地,愣是没法儿开工。”


  这位负责人说,今年迎峰度夏期间,由于供电负荷太大,他们只好对该区域内湖光苑等多个小区压限负荷,导致中原西路一度因停电堵车影响交通。


  “如今,该区域内多个新建小区报装,由于桐柏路变电站无法落地,多个小区无法向业主交房。”这位负责人说。


  ◎濮阳:全市最大商业体完工,不料变电站难落地


  无独有偶,郑州遇到的问题,濮阳也发生了。


  在濮阳市华龙区南海路与规划中的公园路交叉口东北角,被围起来的300亩地要建一座市民公园,当然,还包括一座110千伏中心变电站。


  濮阳供电公司发展策划部副主任焦钟杰说,2013年以来,经市城乡规划局、华龙区政府、濮阳供电公司等有关单位多次实地勘察和现场协调,确定了中心变电站站址。“2015年,该工程取得环评、土地预审、核准等手续,列入河南省电力公司2016年电网项目开工计划。然而,今年4月,该工程办理规划许可证、选址公示期间,居民对变电站的电磁环境等问题产生质疑,只好暂停了选址公示。”焦钟杰说。


  据悉,规划中的中心变电站位于中心城区,这两年,该区域用电负荷迅猛增长,一大批新增用户急需用电,现有供电能力已远远无法满足需求。


  恒丰中央广场是濮阳最大的城市综合体项目,如今已基本建成,但供电跟不上。“按照合同,今年5月商家都要入驻,结果,由于无法供电,我们已经支付了1000多万元的违约金。”恒丰中央广场经理周建群十分焦急。


  落地难,究竟难在哪儿?


  用地紧张,居民不解,宣传不到位


  早在今年迎峰度夏之前,郑州供电公司预测今夏郑州最高负荷为490万千瓦,而实际上,今夏最高负荷476.9万千瓦,用电负荷并没有达到预期上限,整个电网运行平稳。然而,由于变电站难以落地,该公司不得不对个别区域采取限电措施,用不上电的市民颇有意见。


  郑州供电公司有关负责人说,早在2013年,郑州市区三环内由于220千伏、110千伏电源点不足造成的限制报装红色区域面积,就达80平方公里(占三环内总面积约60%),城市核心区电网承载能力已达极限。郑州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统筹相关单位协同攻坚,强力推进13座“落地难”变电站建设。目前,已有4座投运,5座开建,特别是经过10年不懈努力,最终在今年迎峰度夏前建成投运的220千伏红旗变电站,使约20平方公里红区转为橙区,极大地缓解了今夏郑州电力供需矛盾。


  然而,随着市区人口不断集聚,新增供电紧张焦点区域向东向北延伸,红色区域范围进一步扩大至约100平方公里。


  越是繁华的地方越是需要建设变电站,而变电站建设的土地越来越少。特别是在市区建成区,新建变电站土地基本由拆迁而来,土地拆迁往往与房地产开发相伴,而房地产项目又与居民息息相关,突出表现为新建变电站“邻避效应”。由于宣传不到位等因素,居民对变电站缺乏认识,谈变电站而“色变”。


  当然,变电站立项建设审批手续周期长,往往滞后于周边房地产及其他设施建设,也是导致变电站“落地难”的重要因素。


  落地难,形势有多严峻?


  我省需新增371座,126座存在“落地难”


  落地难,可能很多人会问:形势到底有多严峻?


  还以郑州为例。“十三五”期间,郑州要向国家中心城市目标迈进。2020年郑州市城镇化率将由2015年的70%提高至75%,全市常住人口增加140万。预计到2020年,郑州全社会用电量将达到680亿千瓦时,负荷1300万千瓦,负荷年均增长105万千瓦,其中市区电量将达到302亿千瓦时,负荷703万千瓦,负荷年均增长53万千瓦,市区供电负荷仍将保持快速增长。


  记者从省电力公司获悉,“十三五”期间,省电力公司计划向郑州安排电网投入约300亿元,新建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138座,年均新增28座变电站(市区14座),实现郑州电网规模翻番、能力倍增。按照这个目标,今年郑州市区要新建14座,可如今只开工了7座。


  同样,在“十三五”期间,我省电网发展总投入将超过1700亿元,18个省辖市市区需新增110千伏及以上变电站371座,而目前已存在“落地难”问题的变电站达126座,占比34%。其中郑州52座,洛阳、濮阳均有10座以上,信阳、安阳、新乡、焦作、平顶山均有5座以上。


  “若市区变电站落地难问题不能根本解决,用电报装受限,影响局部经济社会发展的供电卡口现象就无法消除。”省电力公司有关人士说。


  落地难,究竟怎么破?


  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规划尽量前移


  据悉,河南遇到的变电站落地难问题,在全国其他省市也常常发生。


  “变电站落地难,已经不是某一个部门的问题,而是应该引起足够重视的社会问题。”河南省商业经济学会会长宋向清说,建议成立各职能部门参与的电网建设领导小组,开展专项行动,由政府主导逐项协调解决变电站“落地难”的相关问题。地方政府要建立常态化协调机制,专项治理变电站“落地难”涉及的规划立项、项目审批、施工协调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不断优化变电站建设外部环境。


  当然,有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邀请权威专家释疑,对公众关心的电磁辐射问题及时发布科学、准确的信息,引导社会舆论,消除群众对变电站电磁辐射的顾虑。“特别需要说明的是,要将变电站纳入城乡发展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实现依法对站址、走廊的提前预留保护,从源头破解城区变电站落地难问题。”宋向清说。


  河南省电力公司有关负责人表示,我省将借鉴发达城市先进经验,全力推进“落地难”变电站建设。


  据悉,目前我省已提前完成“十三五”规划投产的1073个变电站选址,并与国土、住建部门沟通及早纳入各级土地和城乡规划,确保站址和线廊资源,同时积极探索变电站与房地产项目同步建设模式,力争变电站先于居民入住前投运,弱化“邻避效应”影响。


  (来源:东方今报 作者:梁新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