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新闻   News
联系我们   Contact
搜索   Search
你的位置:首页 > 公司新闻 > 行业新闻

涉事金额达92.7亿!挖一挖新能源汽车骗补背后的真相...

2016/9/18 17:29:36      点击:

  9月8日,在财政部正式对外公布五家严重骗补企业名单的同时,一份更加详细的骗补名单——“国内新能源汽车制造企业骗补和违规谋补汇总表”(下称汇总表)也在业内流传。



  这一名单按照地区、企业名称、有牌无车、有车缺电、标识不符、关联方及经销商闲置、终端用户闲置、车辆数量合计、金额合计等类别对93家汽车企业进行了详细地数量和金额统计,其中21家企业的统计数字为零,而另外72家车企涉嫌不同数量和金额的骗补行为,其中涉及车辆共计76374量、涉及骗补金额达到92.7亿。


  除了已经公布的苏州吉姆西、苏州金龙、深圳五洲龙、奇瑞万达贵州客车和河南少林客车之外,72家涉嫌骗补的企业几乎涉及包括一汽系、东风系、北汽系、上汽系、比亚迪、奇瑞、吉利等国内主流汽车企业。


  另一位新能源车企高官告诉记者,“我们已经拿到了这份名单,而且接到了相关部门的通知,虽然我们涉及的车型不多,但是已经在准备情况说明。这次处罚是非常坚定、不容辩解的,国家对这次骗补处罚的力度和决心可见一斑。”


  记者随后调查发现,多位车企新能源板块的高管都承认,“汇总表”的内容基本属实,只是由于各地核查小组裁量标准不同,在事件的轻重认定上会有所不同。


  实际上,这份涉及72家骗补车企的名单是否会随后公布已经没有太大的意义。“眼下的当务之急是骗补的处罚和补贴政策的调整尽快尘埃落定,不要让大家再猜测了,因为补贴政策迟迟没有出台,新能源商用车和乘用车的销量受到的影响很大,特别是部分地方的商用车市场,已经停摆。”上述企业高官进一步表示。


  显然,骗补行为的曝光和遏制无疑对这一行业的健康发展是有利的,下一步主管部门的政策制定也将更加科学,市场化的手段也会尽快出台,行业整体发展依然向好。


  重要的是,骗补警示了蓬勃发展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而骗补结果的发布和惩罚力度,以及后期的顶层设计和游戏规则也将决定未来这一产业的健康程度,此刻,建设性的反思和提议尤为重要。


  “有牌无车”源于高补贴诱惑?


  记者调查发现,目前为止骗补主要涉及四种情况:有牌无车、有车缺电、标示不符、关联方及经销商闲置。这四种骗补行为将按照骗补金额的50%进行罚款并不再发放新能源补贴;而属于谋补行为的终端用户闲置,则主要由于充电设施没有建好,给予一定期限,待使用后补发补贴。


  “有牌无车”是最明显的骗补行为。主要涉及金龙联合汽车工业(苏州)有限公司,涉及车辆1683辆,金额51921万元;苏州吉姆西客车制造有限公司,涉及金额26156万元;河南少林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涉及252辆,金额7560万元;深圳市五洲龙汽车有限公司,涉及154辆,5574万元;奇瑞万达贵州客车股份有限公司,涉及327辆9810万元。


  从上述五家企业骗补车辆数量和金额可以算出,平均一辆客车仅国家补贴部分就高达30万到50万。实际上,之前国家的补贴标准是8米以下补30万,8米以上补50万,另外地方政府一般与国家标准按照1:1的配套再进行补贴,一辆超过8米的车,到手100万元补贴并不困难。


  “客车企业补贴金额巨大,这也是客车企业不惜铤而走险的主要原因。”一位业内专家告诉记者。


  关联交易的症结在哪里?


  只要实现销售就能拿到补贴,一些客车企业明着上假牌照骗补,另一些则通过关联交易假象,企图蒙蔽过关。


  天津比亚迪、天津清源、国宏汽车、上海华普、江苏陆地方舟新能源电动车有限公司、江苏奥新新能源、湖南江南汽车有限公司、重庆力帆、重庆瑞驰等一批非主流的汽车企业,都出现在上述《汇总表》中。


  “导致关联交易的主要问题是新能源补贴政策的漏洞。”多位车企新能源高管认为,关联交易的目的,是为了获取补贴金额与造车成本之间的差价。


  也就是说,如果一辆车的造车成本仅需6万元而国家政策补10万元,企业只要把车造出来,再卖给关联公司,即便把车全部销毁掉,也能赚取4万元差价。


  “这种情形的骗补,调查起来比较方便。”上述专家表示,只要审核企业生产成本就能发现问题。如果车辆生产成本高于补贴金额,企业就不会骗补。而生产成本低于补贴金额的,几乎无一例外为了骗补。


  不可忽视的“借壳”问题


  上述“关联交易”一般出现在品牌知名度低的企业之中,而一些不知名的企业,成立之初就为补贴政策而来。


  然而,除了上述企业,“汇总表”也包含了奇瑞、吉利、比亚迪等主流乘用车企业,而且涉及的车型数量和金额并不低。


  “吉利是被康迪和知豆牵连了。”吉利内部有关人士告诉记者。此前的7月25日,吉利发布公告称,以总价人民币13.46亿元出售旗下康迪、知豆两家合资公司的股份。吉利汽车分别持有康迪、知豆50%和45%股份。


  吉利出售知豆和康迪真实原因,随着“汇总表”的曝光而明了。“汇总表”显示,仅吉利旗下的上海华普汽车有限公司,就涉及8908辆,金额43200万元。而康迪电动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就是由上海华普与浙江康迪合资而成。


  显然,康迪和知豆之所以成为吉利子公司,主要原因在于利用吉利的资质。如果不出现骗补问题,或者骗补问题不曝光,那么,康迪和知豆能为吉利汽车带来新能源汽车的销量,不过,随着骗补事件的曝光,也为车企“借壳”敲醒了警钟。


  因为没有资质,通过挂靠有资质的企业来实现生产和销售,而拥有资质的企业,顺势获得股权和收益,这样的双赢局面看来起来很美,但一旦发生问题,后果谁来承担?


  反思顶层设计与当务之急


  “这个行业发展初期,政策上可能有一些漏洞并不奇怪,行业发展不同的阶段什么情况都会发生,亡羊补牢,修补政策是很必要的。”在调查过程中,多位业内人士抛出上述观点。


  “骗补”调查后,政策也会进行相应的调整。如针对客车的补贴今年已经大幅度缩水,与此同时,《新能源客车安全标准》也已经在制定之中,门槛将进一步提高。与此同时,有关部门正在酝酿“补贴+积分制”的刺激政策。


  实际上,大规模骗补行为,让我们反思的核心问题是:普惠性的政策扶植只会导致劣币驱逐良币。扶植优秀的企业、淘汰落后的企业,必须抬高补贴的门槛,还有就是从研发环节进行扶植和支持,而不是在销售和市场环节。


  “要从产业链的上游也就是研发环节,对真正有技术含量的企业进行支持。还有就要对有严重质量问题或者欺骗行为的企业严惩。经历了这次大规模的骗补事件,实际上被取消资质的企业很少,而更加严苛的惩罚措施和退出机制是非常必要的,当然这其中必然涉及地方保护和各种利益的博弈,而地方保护的危害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位业内人士说到。


  另外,现在的政策补贴实际上是财政来扶持的,靠纳税人的钱来补贴企业,这是不可持续的,还是要采用更具市场化机制的刺激政策。“碳排放、碳交易、碳配比,实际上就是燃油车补贴新能源车,这个思路是对的,只是会对操作和运营过程提出挑战。”


  当然,在反思顶层设计的同时,调整之后的补贴政策尽快落地是当务之急。


  “很多城市市场都在等待国家政策出台,几乎很多城市的商用车市场全线停摆,乘用车市场也基本处于停摆状态。”一位车企高官说到,除了北京、上海、深圳,目前其他城市出台补贴政策的很少,有的即使出台也没有操作的细则,企业还是不知道怎么领补贴、能不能拿到补贴。


  中汽协秘书长助理许海东表示,“骗补现象对今年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肯定会有影响。希望国家调整补贴政策尽,让整个产业恢复到正常轨道中来。”


  不过,部分对于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依然乐观,“我认为还会保持比较高的增长,但是取决于两个因素。”之所以乐观的原因在于,北、上、广等大城市是往上走的趋势,其他市场四季度补贴政策出来之后也会迎头赶上。市场需求、消费者教育的环境基本形成,这个趋势是不可逆的。当然,这其中存在两个变量,一是中央和大部分地方补贴政策能否尽快落地,二是电池产能能否跟上。


  “市场如果能达到一定的需求量,乐观来讲,今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可能会达到50万辆。”许艳华最后告诉记者,理想情况下,如果政策能在9月下旬至10月之前发布,下半年还有一季度的时间。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